青黄不接,导致了白菜价格上涨。按理说,大白菜上涨了,菜农增收就有了更大空间,但是记者调查却发现,并不是所有菜农都从中得到了好处。
记者调查发现,在批发市场,有很多收购大白菜的经纪公司。菜农们说,外地来的收购商大多通过当地经纪公司向多家菜农同时订购;发货之后,经纪公司才能给菜农结账。这个帐怎么结?菜农们却总是抱怨,之前谈好的收购价格不能如约兑现:
昨天看好了,是4毛,今天是3毛8,差2分钱,好几万斤差五六百,搁谁谁愿意啊,农民挣五六百确实不容易啊。
农户没有定价权,于是越着急卖,越是卖不上好价格。对此,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穆月英说,农产品流通交易秩序不规范,也是导致白菜价格不稳定的原因之一。
穆月英:农户生产的蔬菜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较为规范的流通体系,有些地方主要是通过中间商到地头收购,这种流通渠道在蔬菜的流通中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,也会影响蔬菜价格的稳定性。
我们都知道,大白菜从播种到成熟需要3—4个月的时间,虽然今年大白菜价格不错,但是来自山东的菜农李景芳说,他在种植时,并不知道大白菜能卖到什么价钱,甚至连能不能赚钱心里都没底。
李景芳:去年种了2个大棚的白菜卖的赔了,就回来2千块钱,今年就种了一个棚子,卖了2万。
同样是种白菜,从2000元和2万元,收入悬殊在10倍左右,价格的暴涨、暴跌,让菜农在栽种时充满担忧。穆月英教授说,很显然,这也是菜农经营组织化程度低,应对市场波动能力不强所导致的。
穆月英:总的来看蔬菜生产还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,像我调研的北京、辽宁、山东、河北还有天津,这应该说是北京蔬菜的供应圈吧,他们普遍的情况是农户的种植规模并不大。另一方面就是农户组织化程度低也会导致蔬菜稳定性生产差,我们国家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农户的范围很有限,这样蔬菜的销路和价格得不到保障,影响产品的销售,也会造成价格波动。
白菜价格暴涨暴跌,总是循环往复出现。穆月英教授说,要想从根本上平衡好菜价这块“跷跷板”,一方面需要种植户加入合作组织,抱团来闯市场,另外更需要下大力气推动生产和市场流通领域的变革,这才是治本之策:
穆月英:比如说白菜作为我们国家消费者来说它是一个大众的蔬菜,政府应该就白菜建立这种生产基地,进行大面积的种植,这样能够使得蔬菜供应得到保障,供应得到保障以后,从而能够避免蔬菜价格的大幅度波动。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国家政府应该建立蔬菜价格调节基金,由稳定基金来调节蔬菜市场价格,避免价格大幅度波动,第三个方面就是政府要对批发市场进行调控和管理,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起到避免价格大幅度波动的作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