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应链的整合策略
一般而言,产品的供应牵涉到许多不同公司才得以完成。从原料采购到制造,从经销商到消费者。原料及产品的流动,架构了一个复杂的网络,即是所谓的供应链(Supply Chain或Supply Channel)。
传统上,供应链内的行销、配销、策划、制造及采购等组织是单独作业的,且彼此常有冲突点。既有的贸易行为充满着老式的经营方法且效率不彰。现今的企业借着改进其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管理来填补这些不足。全球竞争促使企业改善其经营方式,如压缩上市时间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、减少出货次数、增加速度及信赖度与缩短现金流通时间。
一般认为,有效率的经营才能使客户满意。而增加效率的方法即是供应链的实时整合(real-time integration)。事实上,工业界估计数十亿的成本浪费在重复工作上,而这些可以藉由供应链上的企业间合作(如ECR, 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等)予以消除。这些种种考虑因素发展出企业结构延伸的概念。供应链所牵涉到的成员均应参与其中,包括上游及下游厂商。企业应与其它合作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,拥有共同目标。
供应链的整合还可以带来许多其它好处,比如整个作业流程可以简化90%。策略性的决定应取决于高级管理阶层,而不是运输经理,或后勤部经理等即可决定之。选择与建立合作对象必须由高层决定。更甚者,企业应对其组织全盘重新定义与配置,才能从企业结构延伸的观念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。
市场竞争促使企业摒除既有的推进(供应链)模式,改采依据订单制造及运送的拉进(市场)模式。这种以订单驱动生产的营运方式,因为更能够符合客户需求而逐渐增加。
采用此种策略的企业只有在必要时才留有存货,但先决条件则是精确掌控货量与备货时间的能力。存货量应以计算机化的实时销售数据估算出,并实时补货。补货周期将因而缩短,导致存货少量化与成本缩减。企业应与其供货商密切合作以缩短整个供应链的供货周期,共同精确策划、快速吸收信息并掌握决策时机。为此,企业须有全球宏观的能力,并以个案计划取代静态的周计划或月计划。
逐渐的,物流业不再仅是单纯提供仓储服务,进而成为物流经理人。他们经营复杂的物流业务及提供其它如省略码头作业(cross-docking)、操作系统整合、合并装运作业(merge-in-transit)等服务,使得制造商能够透过不同方式直接供货。
同时,企业不再仰赖少数的加值物流中心,网络设计及管理必须加以整合,平衡配销中心与分销点以对抗直接送货服务。采用多功能仓储中心可使企业有效打入全球市场,因此,多功能物流中心渐为许多企业采纳的做法。
供应链一旦整合,企业便能够随时以客户为主将货源拉进供应链。这样的运作方式使企业能够快速因应市场需求的突然变化。
这些从既有的供应链『推进模式』改为「拉进模式」与整合内部物流系统后的企业,已享受至许多成果。同样的成果亦渐渐在欧美主要市场的委托物流业(outbound logistics)中出现。供货商不仅能够实时运货至制造商的仓库,亦到不同的物流中心,或直接到客户,形式上则不论是大宗货物还是快递包裹。这导致所有有关企业的交通流量与物流管理之剧烈变化,此时,不论是对制造业或物流业而言,关键系在中央管理的整合。